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圖片來源/pixabay
假如你是一個外科醫生,今天要動一個大手術了,但你的助手裡面,有一個是新來的菜鳥醫生,事關人命,此時的你,要怎麼激勵他,讓他不至於因為緊張而犯錯?
又比如,你是一個老師,有著崇高的使命,希望能夠在學術界裡造成一點改變,帶出一些優秀的學生,但偏偏你的學生當中,有很多不愛唸書的,甚至翹課的,此時的你,該怎麼激勵這些學生的向上心,讓他們更努力讀書?
當然,我們很少會遇到這些情況,但就算如此,在生活中,你還是會遇到一些,需要激勵他人的時候。
例如你的小孩子不愛唸書,總是跟同學出去玩,分數總是在及格邊緣,作為父母的你,要怎麼激勵自己的孩子?
又例如,你的眾多好友裡面,有些人在工作或學業方面表現不好,身為好友的你,該怎麼激勵他呢?
當我們想要激勵一個人,希望對方表現得更好的時候,大致上有兩個方法,一個從外部著手,另一個則是從內部著手。
在心理學理論裡,有一個效應叫做「比馬龍效應」,我們又稱為「期待效應」,是指當一個人在被賦予更高的期望之後,會表現得更好的一種現象。
知名的TED演講者史蒂文森,曾經分享了一個故事。
小時候外祖母對他說:孩子,你知不知道,我一直在觀察你,我發現你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孩子。
外祖母接著說,我認為你將來什麼事都能做成,但要達成這樣的成就,你必須保證我三件事。
1.永遠愛你的媽媽
2.永遠做正確的事,即便有時候正確的事很難
3.永遠不喝酒
史蒂文森聽完之後說:我可以保證!
從此之後,史蒂文森變得很有使命感,在接下來的幾十年,史蒂文森從來沒喝過酒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小孩從小所被賦予的期望,能大大影響他們接下來的發展。如果你希望孩子表現的更好,比責備更高明的方法是:給予更高的期待。
史蒂文森最終想說的道理是:「身份認同」。我們常常會根據自己的身份認同去做選擇。
而這個例子告訴了我們什麼事呢?那就是當一個人被賦予更高的期待之後,他會想表現得更好。當我們想激勵一個人,我們可以提高自己對於對方的期待,對方會因為不希望打破你對他的期待,而努力讓自己表現得更好。
這個方法,簡單的說,就是讓對方體驗「開始做某項工作到上手為止」的循環。這也是提升一個人工作意願的過程。
這個方法跟給予更高的期望不同,給予更高的期望是從外部著手,而提升個人成就感,則是從一個人的內心去激勵別人。
舉例來說,假設小明是一個上班族,當小明對自己的工作付出某些努力之後,就會得到工作上的「成就感」。努力工作之後能夠得到成就感,就是讓小明維持工作意願的條件。
也就是說,小明做了某些努力之後,成功的話就能夠得到正面的成就感,工作意願也會隨之提高。相反的,如果努力的結果是失敗的,他得到的就是負面的感受,工作意願也會隨之下降。
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要提升一個人的工作意願,我們就必須想辦法創造努力、提升成就感、再努力、再提升成就感的正向循環,當我們能達成這樣的正向循環,一個人的工作意願就能提升。
這是從內部激勵一個人的方法:提升個人的成就感。如果你要採用這個方法,你就必須在旁指導對方,讓他走在提升成就感的正向循環裡。
總結來說,第一個方法,是透過給予對方更高的期待,來激勵對方,這是從外部來激勵一個人,這個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。而第二個方法,則是藉由提升對方的成就感,來提升對方的工作意願,工作意願提升之後,表現自然就會變得更好,這個方法比較適用於上司對於下屬的情況。
——–
每天早上七點我會在line上推播一則300字的知識音頻與短文,將我的所見所聞與你分享,一年365天,從不間斷。目前已有5000多人加我了,還沒加我Line的朋友,快加我唷。 https://goo.gl/kTLQz1
和你一起認知迭代,請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》 https://goo.gl/X3FS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