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樣培養自己的洞見?


(圖片來源:pixabay)

編按:每天早上七點我會在line上推播一則300字的知識音頻與短文,將我的所見所聞與你分享,一年365天,從不間斷。目前已有5000多人加我了,還沒加我Line的朋友,快加我唷。 https://goo.gl/kTLQz1

當摩爾提出:「晶片裡的電晶體數量,每隔18個月,就會增加一倍。」的時候;

當網路革命浪潮來臨,許多企業苦喊實體經濟受到影響時,馬雲說:「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,而是你家的實體經濟不行了。」的時候;

當哈拉瑞在《人類大命運》一書中提出:「人類最終演化的目的地,就是成為神人,讓自己擁有神的能力。」的時候。

這是什麼?這就是「洞見」。

當我們說一個人有洞見的時候,是指這個人能夠看到別人看不見的,他能夠觀察到別人觀察不到的細節。只有少數人具有這樣的本領,那是因為他已經在某個領域裡面打滾了很久,積累了大量知識。

那麼洞見是怎麼來的呢?

洞見來自於體驗,體驗可以形成經驗。你能體驗到某件事,代表你付出了行動,做了某件事,而這件事帶給你回饋,讓你獲得經驗。

但僅僅只有經驗,還無法形成洞見,要有洞見需要強力的知識輸入。簡單的說,洞見來自於「大量的經驗」加上「強力的知識輸入」。

一個人並不一定要先有強力的知識輸入,再有經驗;也可以同時並進(通常情況下,經驗跟知識輸入是同時進行的)。

一個學生如果很聰明,在學校很會考試,每天都在苦讀,輸入了大量知識,但是為什麼這樣的學生還是很難有洞見?那是因為沒有經驗,沒有經驗體現的是:對知識的體會不夠深刻。

一個在職場上打滾多年的人,可能幾年過去了,薪資遲遲沒有上漲,也沒有被升遷,這樣的人可能一樣沒有洞見,為什麼?因為沒有強力的知識輸入。

洞見來自於大量的經驗跟強力的知識輸入。經驗不需要說太多,就是不斷付出行動與實踐。那麼,怎樣才能做到「強力的知識輸入」呢?主要有幾個重點。

一、跨領域學習

一個人在某個專業領域很強,不代表這個人有洞見,很多人在某方面是專家,但卻無法帶領一間公司成功。

一個有洞見的人,他常常是跨領域的。舉例來說,大學唸理工科,研究所唸MBA,這樣的人就是跨領域。但跨領域不代表你一定要在學生時期唸不同科系,你可以邊工作邊累積跨領域知識,你可以自修經濟學或心理學。

過去幾十年,我們的教育流行的是「分科治學」,但學科之間的界線其實是人類訂出來的,換句話說,知識其實沒有界線,會這麼做是因為知識太廣泛了,所以不得已而為之。

舉例來說,如果你是個工程師,除了自己工作做好之外,其餘一概不碰。你不想了解產品、不想了解行銷,這樣的人就很難有洞見,一個有洞見的人常常是跨領域、跨部門學習的。

二、強輸入

理論是人創造的,但能創造出理論的人幾乎少之又少。

為什麼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能提出「微笑曲線」,而我們不能?
為什麼克里斯.安德森能提出「長尾理論」,而我們不能?
為什麼摩爾能夠提出摩爾定律,而我們不能?

原因就在於「輸入不夠」。

其實學習的過程,就是複製別人已經知道的知識到自己的大腦裡。我們常說在創新之前必須先模仿跟抄襲,如果你差對手太多,又何談能夠做出比競爭對手更創新的產品?

所以強輸入的過程其實就是大量學習知識。

以我自己為例,從20歲開始每年看200本書以上,從20歲到29歲這十年,除了當兵那年跟創業的第一年這兩年沒有達到年讀200本書之外,其餘八年都達到了。而自己約莫看了1500本書以上之後,才感覺自己慢慢培養出自己的洞見。

強輸入不是僅僅看個幾十本書那樣,而是大量的汲取知識,幾百本、幾千本書慢慢積累,大量閱讀好的書籍跟文章,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既有知識庫。

沒有強輸入就很難有洞見,少了強輸入,更侷限了經驗的取得;因為沒有知識在背後支撐,經驗獲得的品質就會受到影響。

經驗也有分好的經驗跟不好的經驗,基於大量知識作為基礎所做出的行動,才能帶來好的經驗。

三、強輸出

輸出可以是教學、寫作、授課…等等。寫作是最好的輸出練習方式,而輸出的規則通常是:你想知道什麼,你就輸出什麼。

咦,很多人立刻會有疑問,「你想知道什麼」這句話意味著你還不知道,既然我不知道,那我要怎麼輸出?其實這種方式有人稱作「以教為學」。意思就是你想學什麼東西,就去教那個東西,因為你在教的過程中,就會逼自己一定要弄懂。

強輸出的意思並不僅僅只是把你知道的東西寫出來,要培養洞察力,更多的是,你想弄懂什麼東西,就去鑽研那方面的知識,然後把它寫出來。

輸出幾回你可能還沒感覺,但是當你養成頻繁輸出知識,甚至是每天寫一篇文章,長期下來你就能慢慢發現自己已經有了自己的洞見。

很多人學習的過程,常常會意識到在學習的過程中以為自己已經懂了,但等到實際到了戰場,才發現自己一知半解。要克服這個問題,可以使用強輸出的方式,逼自己要能說出一套道理來,而這件事要開始,寫作是最好的方式之一。

總結來說,洞見來自於一個人擁有「大量的經驗」跟「強力的知識輸入」。

取得大量經驗的方式就是不斷嘗試、不斷試錯,每個小成功都是積累,每個失敗都是讓你明白哪條路是行不通的方式;強力的知識輸入仰賴於「跨領域學習、強輸入、強輸出」,僅僅只是知識輸入還不夠,透過輸出我們才能克服學習的盲點,輸出的同時也在學習。

預設圖片
伊森

我是一個每年閱讀超過200本書的:創業者/Youtuber/專欄作家/部落客。

文章: 4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