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314【伊森300字】怎樣透過外部環境培養洞見?

(今天是伊森陪伴你的第314天。)

你好,我是伊森。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,先跟大家說一件事。如果昨天早上你已經收到了我的300字文稿與音頻,你應該會發現,內容形式做了一點調整,變成圖文內容的形式。

上面的連結是長篇文章的連結,下方的連結則是每日300字的連結,以及知識音頻。

未來如果我有寫了長篇文章,就會以這種方式發佈,在第一時間將我的第一手內容知識交到你的手上。

如果你覺得我的內容對你有幫助,也希望你能夠幫我分享給你的朋友,或是邀請他訂閱,先跟你說聲謝謝。

好了,回到正題:

之前我曾經,在我的,Youtube頻道上面,發佈過一支影片,標題是:「如何培養自已的洞見」?如果你還沒看過這支影片,可以點擊文稿裡面的連結,前往觀看。(連結:如何培養自已的洞見

我在這支影片裡面說明了,如果要培養自己的洞見,可以有三種方式:

1.跨領域學習
2.強輸入
3.強輸出

最近我看了《放空的科學》這本書,作者曼羅迪諾,提出了另外一種有趣的觀點。

他提到,如果我們坐在昏暗的房間或是閉上眼睛,可以擴大我們觀點。寬闊的環境,甚至是挑高的天花板也同樣有效果。低矮的天花板、沒有窗戶的辦公室則會有反效果。

當房間內光線充足的時候,會讓人難以忽視周圍那些刺激普通想法的物件,而排擠了大腦的想像力。在沒有時間壓力思考的情況下,也有助於產生洞見。

上面這些步驟,都是透過調整外部環境,來讓原創想法或洞見出現的有效方法。

當你想追求洞見的時候,任何干擾都會扼殺洞見,簡短的電話交談、電子郵件、簡訊都可能把你的注意力和思緒導向別的地方。

聽到這裡,你可能已經明白:

洞見不只可以從內部來提升,也可以透過外部來增加洞見出現的可能性。

不少作者喜歡在凌晨五點左右起床,這是有依據的,凌晨五點,天色還不算太亮,周圍也很安靜,思緒不會被打擾,這些都有助於寫作時,能夠思考出一些平時沒發現的洞見。

預設圖片
伊森

我是一個每年閱讀超過200本書的:創業者/Youtuber/專欄作家/部落客。

文章: 440